卖火柴的小女孩
天冷极了,空中飘着雪花。天色越来越暗,夜晚眼看就要来临。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
就在这个阴冷而忧郁的晚上,一个穷人家的小女孩正在街上走着。她没有戴帽子,还光着一双脚丫。其实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是穿着拖鞋的,但是那有什么用呢?那双拖鞋实在太大了,以前一直都是她妈妈穿的。小女孩过马路的时候把它们弄丢了。当时有两辆马车在街上横冲直撞,速度快得吓人。有一只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则被一个男孩子捡走了。他边跑边说,将来等他有了自己的小孩,这只鞋子倒是可以充当一个不错的摇篮。
如此一来,小女孩只好光着小脚继续往前走,寒冷的天气把它们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装着许多火柴,手里也拿着一小把。整整一天了,没有一个人从她这里买走一根火柴,也没有人给过她一分钱。
小女孩迈着艰难的步子往前走。她冷极了,也饿极了,看上去就像一幅悲惨的画。雪花纷纷扬扬,落满了她美丽的长发。她的头发打着小卷儿,柔顺地搭在肩上,十分可爱。不过她根本没心思去想这些。街上所有的窗户都亮着,迎面飘来一股烤鹅的香味。今天是大年夜呵!是的,她正在想这个。
街角有两栋房子,其中一栋的墙面伸出来一块。她在避风处坐了下来,把小小的身子蜷作一团,小脚缩起来,却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一根火柴都没卖出去,也没有挣到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而且家里和街上一样冷。他们的屋子上空只有一个破破烂烂的屋顶,虽然最大的缺口已经用稻草和破布堵上了,冷风依然能肆无忌惮地灌进来。
她的小手冻得快要失去知觉了。啊!哪怕只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来说也是很有用的!假如她能有勇气从一把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出火,就能让自己的小手暖和一下啊!
于是她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了,火星四溅,发出噼啪的响声!她用小手拢住火焰。那是多么温暖又明亮的火焰啊,就像一支小小的蜡烛。同时,这又是一束神奇的光芒!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锃亮的大火炉跟前,火炉有亮闪闪的铜座和炉盖。那种感觉非常真实。炉火烧得很旺,身上暖融融的,舒服得不得了!不过,转眼间火柴便熄灭了,火炉也不见了,她的手里只剩下一根燃尽了的火柴杆。
她又在墙壁上擦着了第二根火柴。火柴烧起来了,火光照在墙上。厚实的墙面忽然变得像薄纱一样透明,她能看见屋里面的景象。桌上铺着雪白的桌布,摆着整套的精致碗碟,肚子里塞满了苹果和梅干的烤鹅热气腾腾的,冒着诱人的香气。更奇妙的是,这只鹅竟然从盘子里跳了下来!只见它在地板上摇摇摆摆地走着,一直朝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它的身上还带着刀叉呢!这时火柴又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厚厚的、冰冷的墙。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次她发现自己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去年圣诞节时她透过富商家玻璃门看到的那一棵更高大、更华丽。树枝上点缀着成千上万支蜡烛,挂着无数精美的彩色卡片。那些卡片和商店里的一样,正在跳动的火光里朝她眨眼睛。小女孩向它们伸出手去,就在这时,火柴又灭了。圣诞树的烛火越升越高,在她眼前化作了夜空里的星星。其中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划出一道长长的尾巴。
“这是有人要死了。”小女孩这样想。她的奶奶——这个世界上唯一疼爱她的人——活着的时候曾经告诉她,每当一颗星星划过天际,就预示要有一个灵魂去上帝那儿了。
她又在墙上擦亮了一根火柴。周围又亮起来了,她的奶奶正站在最亮的地方。她是那么清晰和明朗,发出温柔和爱的光芒。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消失的!就像那温暖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和美丽的圣诞树一样!”
于是她赶快擦亮了一大把火柴,希望能留住亲爱的奶奶。火柴发出耀眼的光,照得周围仿若白昼。奶奶的形象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高大和美丽。她把小女孩抱在怀里,渐渐离开地面,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她们越飞越高,一直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她们和上帝在一起!
第二天,在寒冷的清晨里,人们发现墙角里窝着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脸蛋通红,嘴角却挂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除夕夜冻死了。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将小小的尸体笼罩在晨光里。小女孩坐在那儿,又冷又硬,手里攥着一把燃尽的火柴杆。
“她这是想让自己暖和一下啊。”人们说。他们不知道她曾经见过多么美好的东西,也不知道她在多么灿烂的光辉里跟奶奶一道走进了新年的幸福之中。
【导读】
雪花落在每个人的心上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被译成了一百多种文字,可谓举世闻名,也足见它的艺术魅力,而它在中国,则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这除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自1923年首次入选到了《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以后,直到今天仍然保留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从最初的周作人的译本,到后来有了叶君健、翟国欣及杨灿等更多的翻译版本。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教材中,对它也有不同的删改,但它的主体基本上还是保留着,讲述的是一个卖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故事。她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一整天都没能吃东西。又冷又饿的她擦亮了一根火柴,看见了温暖的火炉;擦亮了第二根火柴,看见了喷香的烤鹅;擦亮了第三根火柴,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擦亮了第四根火柴,看见了慈爱的奶奶。她想让奶奶留在自己身边不要消失,于是擦亮了一整把的火柴。她的最后一刻是在光明与快乐中和奶奶一起飞走了,而事实是小女孩就这样在雪花飞舞的新年之夜悲惨地死去了。这个故事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故事中幻境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以及最终的结局,正如雪花一般,美丽却又寒冷,印在了许多人的记忆深处。
故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小女孩的凄苦。开头一段的叙述,是安徒生一直所用的对孩子们讲述故事的口吻。“天冷极了,空中飘着雪花。”这一句描写,以“极”字来形容冷,加上雪花飘舞,后面又紧跟着说天色越来越暗,而且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些文字,就渲染了阴冷忧郁的气氛,也是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故事的主人公,这个独自走在街上的小女孩,是“穷人家的”,所以她没有戴帽子,还光着一双脚丫,脚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她围着旧围裙,里面是整整一天都没有卖出的火柴。她“冷极了,也饿极了”。安徒生在这里写道:“看上去就像一幅悲惨的画。”虽然纷纷扬扬的雪花,落满了她美丽的柔顺长发,但是这份可爱美好,没有人看到,更没有人保护。她在大街上遇到的马车是横冲直撞的,吓得她丢了原本有的旧拖鞋。一只找不到了,另外一只被一个调皮的男孩子恶作剧地捡走了。她不能回家,因为没有赚到一分钱,回去只会挨打,而且贫穷的家里和大街上一样寒冷。这些描写,更加映衬出了她生活环境的悲惨。她只能找一个避风处坐下来,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蜷作一团,把小脚缩起来,虽然这根本无济于事,而且随着夜越来越深,可怜的她也越来越冷。
现实境遇越是凄凉,虚幻梦境就越是显得美好。从小女孩鼓足勇气,划亮第一根火柴开始,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这是一束神奇的光芒,它带来了梦想中的一切。安徒生用他温暖明亮的笔调,写了小女孩几次划亮火柴后看到的情景。先后来到她面前的,分别是暖融融的锃亮的大火炉,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烤鹅,高大华丽挂满装饰的圣诞树,温柔慈爱的奶奶。虽然随着火柴的熄灭,一切马上重归冰冷的现实,但我们仿佛都在这火星四溅的瞬间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幸福。最后的一次,为了留住亲爱的奶奶,小女孩擦亮了一大把火柴,照得周围亮如白昼,而奶奶也在这耀眼的光芒中,抱起小女孩,远离了寒冷和饥饿,飞向了天堂。为什么是这样的五次情形?除了结尾,前面四次的具体内容是不是可以调换?当我们仔细阅读整个故事,就会发现,这也是安徒生的苦心安排。温暖、食物、快乐、呵护,这些都是小女孩内心极度渴求的,而根据需要的迫切和对精神的影响,它们这样依次到来,给了小女孩安慰,也和结尾奶奶带着小女孩一起飞走自然地连接了起来。
这个短篇故事的语句很简单,生动易懂,但通过一些句中主语转换变化的描述,比如“那双拖鞋”“她的旧围裙”等,就更突出强调了这个穷人家的小女孩孤苦无依的悲惨境地。同时安徒生在写女孩儿赤脚走在雪地的悲惨情形,写肥美的烤鹅诱人的情形等时候,使用了一些长句,从而产生了一种在我们眼前逐渐打开一幅画面的效果。另外,文中还有一些补充说明性的文字,比如解释小女孩不敢回家的原因,这也使得文章的内容更丰富。
关于故事的创作背景,流传较广的说法说它是安徒生应朋友之邀创作的。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来信,朋友请他按照信中寄来的画片写故事。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长大,虽然家里一贫如洗,但他是独子,深受父母的宠爱,不遗余力地照顾着他。祖母更是每天都要来看他,全心全意地爱他。巧手的父亲给安徒生朗读,为他制作各式各样的玩具,就这样,安徒生度过了一个贫寒但又富足的童年。不幸的是,父亲在他11岁那年去世了,从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改嫁,他到了一个慈善学校读书。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他只身到了哥本哈根,开始了颠沛流离、差不多处处遭人白眼的生活,但他坚信上帝与自己同在,不懈努力,在童话的创作里找到了幸福。因此,安徒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借助他超凡的想象能力,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凄美动人的童话。中央电视台为纪念安徒生诞生两百周年赴丹麦拍摄纪录片,导演王越在深入接触了安徒生的文献资料后认为:“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这个故事传达了他对母爱和家庭的渴望。安徒生14岁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亲情长时间地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和怀念来慰藉。”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看作对安徒生创作这个童话的动机的一种理解。那个在漫天雪花下蹒跚独行的小女孩,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安徒生在时隔多年之后的深情回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类似的贫富不均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样才能解决?安徒生的这篇含泪之作,正正如一面镜子,照出人世间的不平。从社会视角来看,这是对贫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看的?作家梁晓声曾提出并分析过这个问题。他在文章中说,作为童话,毫无疑问它当然是首先写给孩子们看的;但它不是首先写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们看的,她们迫于生活的压力,可能根本买不起也读不到。这是写给不必为了生存而在新年之夜于纷纷大雪之中缩于街角快冻僵了还以抖抖的声音叫卖火柴的小女孩们看的。它差不多是写给生活不怎么穷的人家乃至富人家的权贵人家的小女孩们看的。通常,这些人家的小女孩晚上躺在柔软的床上或坐在温暖的火炉旁,读或者听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她们的心上也飘起了雪花,她们的眼里流下了泪来,这也就意味着人世间将有可能多一位具有同情心的善良的母亲。而母亲们,她们是最善于将她们的同情心和善良人性播在她们的孩子们的心灵里的——一代又一代;百年以后,一个国家于是有了文化的基因……这是为什么全人类感激安徒生的理由。这段文字的分析,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个故事所想要唤起的并不是憎恨,而是同情,对于贫穷弱小的人最本真的善意;以及深思,我们怎样才能够解决这个人类社会的长久的现实问题。
这是一个人间的悲剧,小女孩忍受着寒冷、饥饿和痛苦,在没有关爱的情况下冻死在了新年前夜。但是与开头的“悲惨的画”相对应的是安徒生在结尾写她是嘴角挂着微笑的,她是在别人都不知道的情形下,在灿烂的光辉里跟着奶奶一道走进了“新年的幸福”之中。死亡对她而言,或许并不是悲剧,而是一种解脱,这是宗教文化视角下的生命解脱。安徒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他的自传和他的许多童话作品里,都存在着上帝的影子,在无路可走时相信神的存在,这也是解读安徒生的一把钥匙。
我们终究难以忘怀,新年的寒风吹彻,这个贫穷的小女孩蜷缩在街角的身影就这样被死亡凝固。雪花落在每个阅读这个故事的人的心上,也许还化成了噙在眼中的泪。在人间受苦而到天国去享受幸福,这是人们的愿望吗?我们要如何,才能把人间变成乐土?
上一篇:《人生的开端——我的少年时光》安徒生经典童话在线阅读
下一篇:《坚定的锡兵》安徒生经典童话在线阅读